业绩比较基准跌破2% 银行打理财产的产品收益持续下行

来源:新浪体育斯诺克    发布时间:2025-03-30 04:19:05
受债市调整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银行打理财产的产品净值出现波动,整体收益呈下降态势。与此同时,银行

  受债市调整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银行打理财产的产品净值出现波动,整体收益呈下降态势。与此同时,银行打理财产的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持续下行,其中部分打理财产的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下限跌破2%。

  业绩比较基准是指商业银行或理财公司综合考量产品所持有的“底层资产构成”“过往业绩记录”“同种类型的产品的历史表现”以及对未来市场趋势的预判等多维度信息后,所估算出的该产品投资目标。

  对于上述银行理财公司集体下调打理财产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的行为,专家称,未来银行理财产品回撤压力相对可控,投资的人可多元化配置。

  3月24日,建信理财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基于当前市场环境变化,建信理财“嘉鑫”(13个月)定期开放固收类净值型人民币打理财产的产品第2期的业绩比较基准由2.3%-3.6%下调至1.0%-3.0%,这在某种程度上预示着,该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上限下调了60个基点,下限下调了130个基点,调整幅度明显。

  中银理财3月13日一连发布十余条公告,对旗下“稳富”“稳富增强”“悦享”等多个系列打理财产的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做调整。其中,自3月20日起,“中银理财-悦享天添2号”业绩比较基准将从此前的2.00%-3.00%调整至1.20%-2.20%,下调幅度高达80个基点。

  3月18日,浦银理财发布了重要的公告称,将调整“浦银理财季季鑫定开6号打理财产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整后,8类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限均跌破“2”字头。

  事实上,除上述银行理财子公司外,今年以来,招银理财、光大理财、杭银理财等银行理财公司均调整了部分打理财产的产品的业绩比较基准。

  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研究员娄飞鹏向《经济参考报》记者表示,打理财产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下调,主要是受宏观经济环境变化,流动性充裕资金利率下降,包括国债在内的无风险收益率下降等因素影响。在监管引导理财业绩基准更充分反映打理财产的产品的风险收益特征的情况下,打理财产的产品应更客观真实地披露业绩比较基准,从而更好地做好客户服务。“这也是理财公司在提醒投资者,面对外部环境变化需要调整投资收益预期,根据投资资金规模做好资产配置多元化,理性开展理财投资。”娄飞鹏称。

  银行打理财产的产品业绩比较基准调低是近期打理财产的产品收益普遍下行的真实写照。根据普益标准数据,2025年2月,银行理财产品短期收益跌幅较为显著,开放式固收类打理财产的产品近1个月年化收益率降至2.27%左右,封闭式固收类产品近一月年化收益率降至2.29%。

  普益标准认为,固收类理财收益率下滑与近期债券市场回调具有一定的关系。近期,在资金面处于紧平衡、权益市场回暖以及经济利好政策预期等因素的影响下,债市交易情绪受到一定压制,使得债市整体持续调整并进入下行区间。受此影响,以债券为主要持仓资产的固收类打理财产的产品收益率也同步出现下降。

  为丰富投资者的选择,各大理财机构加大了权益类打理财产的产品的发行力度。普益标准多个方面数据显示,今年1月新发打理财产的产品中,“固收+”类、混合类与权益类产品的发行占比超过76%,为2024年下半年以来最高。3月以来,兴银理财富利兴成阿尔法一个月持有期2号混合类打理财产的产品、阳光橙安盈增强5期(封闭式)、农银理财农银同心·灵珑优选配置第143期打理财产的产品(优享)等多只含权打理财产的产品密集上架。

  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杜阳表示,银行理财机构布局权益类资产能够在极短的时间内有效分散风险,利用股市上涨机会为客户创造更多收益,平衡整体收益率水平,减少债券市场波动对打理财产的产品的负面影响。

  值得一提的是,近期一批挂钩被动指数的银行打理财产的产品进入募集或待售阶段,指数化投资的打理财产的产品数量显著增多。记者初步统计,发现以“指数”为关键词的银行理财公司产品,处于待售期、募集期和存续期的数量多达92只,其中尚未募集完毕的数量占比超过四成。

  分析人士认为,指数产品正慢慢的变成为权益市场的主要力量,基于指数型权益类打理财产的产品投资策略清晰透明、布局灵活、分散性好、管理费用低等特点,理财公司发展有关产品具有投资范围广、风险分散程度高、收益机会多等优势。

  开年后,随着DeepSeek概念等热点爆发,股市活跃度大幅度的提高,“股债跷跷板”效应显著。在这种情况下,债券市场的资金被分流,债券需求下降,价格面临下行压力,进而影响银行固收类打理财产的产品的收益率。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认为,投资者担忧基金、理财等机构负债端的赎回情况,会促进加剧利率调整的幅度,结合中信证券统计跟踪的各类数据分析来看,目前市场风险相对可控,若视银行理财机构为广义资管的“最终持有人”,其目前负债端仍较为稳定。

  基于监管政策、行业因素、居民偏好、打理财产的产品收益率提高四个因素,中信建投研报预计2025年银行理财规模将增长15%,达到35万亿元。中信建投研报认为,在低利率市场环境和资产价格回升周期的背景下,银行理财机构的资产配置中,现金及银行存款占比将下降,而公募基金和权益类资产占比会明显提升;债券类资产的占比会应时而变,预计2025年理财产品结构将发生显著变化,混合类和权益类产品的规模和数量将提高。

  就未来银行理财市场的投资机会,普益标准认为,短期来看,如果债市调整持续且市场利率上升预期较强,对风险较为敏感的投资者,可适当减少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产品配置,以降低潜在风险。长久来看,债券市场仍具有稳定收益和避险功能,投资者不应完全避开以债券为底层资产的产品,而应依据市场情况和自身需求来做合理配置。

  “银行理财作为一类重要的资产管理产品,相对来说更加安全稳健,在服务广大投资者方面优势显著,后续可以在既有固收类产品为主的基础上,通过多元化资产配置创新更多的产品,以更好地服务客户。”娄飞鹏说,对投入资产的人而言,一方面要顺应外部环境变化,适当调整投资银行打理财产的产品的收益预期;另一方面可关注基金等金融理财产品,依据自己真实的情况做好多元化配置,更好地稳定收益,降低风险。

关联产品
立即咨询
姓名*
电话*
邮箱
留言内容*
验证码*
  
其他产品
热门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