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肃河西走廊如何以毫米级精准打造100米风机叶片?
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各地进入了一年一度的用电高峰。依照国家能源局的数据,中国的可再次生产的能源装机容量已超越总装机容量的50%,这一巨大的成就不断刷新着纪录。最近,从甘肃省传来好消息:该省的新能源装机和发电量在全国居于第二位,正逐步实现从以化石能源为主向以大规模可再次生产的能源为主的转型,推动着能源生产的清洁化。
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冬季吹来的西北风起到了关键作用。甘肃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狭管效应”,使得西北的风能在河西走廊得以有效利用。在这里,全国第一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应运而生,同时还拥有国内最大的风电装备制造基地。寒冷的冬季,河西走廊的绿色能源产业也如火如荼,迎来了需求高峰。
说到风电装备,酒泉经济技术开发区已经具备年产2450套风机叶片的能力。这些庞大的风机叶片,长度可达100米,运输时需要非常安排。这不,为便于运输,新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正在建设,特别的超宽车道能够通行150米长的叶片,确保运送过程顺利。预计这个收费站将在本月底开通,各种风机零部件将源源不断地运往全国各地。
总台记者焦健为我们解析了风机叶片的制作的完整过程。制作这些叶片的主要材料包括玻璃纤维、连续毡和轻木,设计时对精度要求非常高,达到10毫米。这使得风机叶片的根部铺设可达70层,力量分布精准,来提升了整个叶片的性能和安全性。
酒泉市的一位风电企业副总工程师贾宏伟提到,尽管我们的叶片长度在百米级,但在结构布层时的控制精度可是达到毫米级的。每种材料的铺设精度都经过严格把控。酒泉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的陈亚龙科长也分享了好消息:酒泉已经建立起千万千瓦级的风电基地,关键零部件实现了本地化生产,满足本地企业的需求,并助力产业链的壮大。
在冬日的河西走廊,那一座座“白色巨人”正昂首挺立,既是能源的象征,也是我们清洁能源未来的希望。返回搜狐,查看更加多